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2025-01-10 16:46:33 点击次数:
苗族饰品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历史悠久,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样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在贵州省黄平县、雷山县、剑河县、台江县,银饰作为苗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制作有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编结、焊接、洗涤等环节。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苗族银饰,如同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装饰物一样,是苗族各支系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不同地域的银饰有着不同的特征。黄平县苗族银饰图纹题材丰富,昆虫、花草、鸟雀、龙鱼等均可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图纹多来自黄平苗族祖辈生存的自然环境,体现着苗族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状况。流传于剑河境内的苗族银饰通常以龙、虎、昆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加上链状绞花、錾花、压花、编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着灵气。剑河苗族银饰根据造型不同,分为三个片区:革东片区的项圈为链状绞花式、南寨片区的项圈为板圈式、久仰片区为横板头式。台江县苗族银饰分为施洞型、巴拉河型、黄平型。台江苗族银饰中,以片片“银片”覆盖上衣,誉称“银衣”,重达一二百两。
苗族银饰从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锻制技艺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独特的艺术创作力,展现了苗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
2006年,贵州省雷山县申报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贵州省黄平县申报的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申报的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正贵:环佩叮当紧随时代潮流
在黔东南州黄平县翁坪乡永望村,循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很容易就能找到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正贵。
70岁的杨正贵,低着头,神情专注,用锤和錾,配合手的劲道和方向,在银项圈上錾出精美的图案与花纹。
从12岁开始,杨正贵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父亲做什么图案,我看一遍就能跟着做出来。有时遇到不会的,就向父亲请教。”杨正贵说,他从小耳濡目染,上手很快,18岁时就能独立制作银饰。
1997年,杨正贵到黄平县城开了一家银饰加工店,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全职银匠。靠着祖传的手艺和口碑,在城里站稳了脚跟。
“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以备出嫁时用。”杨正贵说,苗族有句民谚:“无银无花,不成姑娘。”雕刻图案是杨正贵最擅长的工序,他在小板凳上一坐就是半天,经过多年磨炼,杨正贵的雕刻技艺已炉火纯青,他雕刻的花朵线条流畅,形态优美,立体感十足。“雕刻工序最典型的就是苗族盛装中的银帽,苗族人称为‘凤冠’,银帽通常有四五斤重,经过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打磨等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从早做到晚,需要两个月才能做完一顶银帽。”杨正贵介绍,苗族银饰以大、重、多为美,是财富的象征。
杨正贵正制作苗族银帽。陈孝新 摄
如今,杨正贵在贵阳又新开了两家店铺,因设计新颖紧跟时代潮流又可私人定制,银画、花丝手镯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银饰品,十分受顾客喜爱。
这些年,杨正贵多次走进凯里学院、黄平民族中学等学校授课,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苗族传统工艺之美。2022年,杨正贵在自家店内设立非遗工作室,成了青少年研学的好去处。
“做银饰,不仅要会加工,还要有创意。”在机器生产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杨正贵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他说:“苗族银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代表性、符号性的苗族文化旅游商品,受到广泛关注,十分自豪,将一生致力于为苗族银饰传统文化传承。”
下一篇:返回列表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白云区江高镇水沥工业区电话:020-8888888传真:020-8888888邮箱:1193159788@qq.com
版权所有:广州沈氏制管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唯尔官网备案号:粤ICP备11017340号-1